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全12册)电子书

享誉世界200年,了解罗马帝国不可不读的至高经典。

售       价:¥

纸质售价:¥349.50购买纸书

1.0万人正在读 | 54人评论 8.3

作       者:(美)爱德华•吉本,席代岳(译)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7

字       数:216.3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世界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63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63条)
18世纪,启蒙时期代表人物、史学泰斗爱德华·吉本以毕生精力,创作出享誉世界200多年的不朽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自问世以来,《罗马帝国衰亡史》受到无数名家的极力推崇,包括哲学泰斗休谟、“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世界历史学科奠基人麦克尼尔、科幻经典《银河帝国》的作者阿西莫夫等。二战时期知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更是经常在演说中引用书里的金句,其政治和战略思想也深受该书影响。 《罗马帝国衰亡史》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角度,展现了罗马帝国1300多年由盛而衰、直至毁灭的全过程。博大雄伟的史观加上优美典雅的文字,使得西方人一谈及罗马帝国,必定会想到此书。此书也自然而然成为了了解罗马帝国不可不读的至高经典。 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不同领域的人士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启发: 政治家看到了权力的逻辑, 军事家看到了战争的本质, 企业家看到了制度的更迭, 哲学家看到了思想的演变, 文化学者看到了文明的兴衰…… 翻本书,领略罗马帝国1300年盛极而衰的恢宏史诗。<br/>【推荐语】<br/>  ◆享誉世界200多年,了解罗马帝国不可不读的至高经典。 ◆席代岳独家授权,简体中文全译本全新上市! ◆哲学泰斗休谟、“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二战时期知名英国首相丘吉尔、科幻经典《银河帝国》的作者阿西莫夫等极力推崇的史学巨著。 ◆一部横跨1300年,囊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方面讲述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的恢弘史诗。 ◆政治家看到了权力的逻辑,军事家看到了战争的本质,企业家看到了制度的更迭,哲学家看到了思想的演变,文化学者看到了文明的兴衰…… ◆18世纪英国史学泰斗吉本20年心血之作。 推荐您读客其他畅销书:<br/>【作者】<br/>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 18世纪英国史学泰斗,启蒙时代史学代表人物,被誉为近代史学的山者。 1764年,吉本前往意大利的罗马,面对这座千古名城,他产生了为这座城写一本书的念头,即他后来的代表作《罗马帝国衰亡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从构思到完稿,花费了吉本二十多年的时间,他直引用了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两百余位学者的著作,书籍八百余种,有数千册之多。除此之外,像是各种地方志、编年记、法典、地图、碑文等更是不胜枚举。 吉本的行文以气势磅礴著称,他的写作习惯是先腹稿,把整段文章在心里想好,用耳朵听过,一句句顺畅了满意了,才落笔,因此读来如大江涌流,顺畅无比。 《罗马帝国衰亡史》问世两百多年来,影响力始终不衰,受到各界人士的推崇与赞美,已成为深了解罗马帝国不可不读的至高经典。 译者: 席代岳,1939年生于湖南,后因家境困难伍。 在军中历任连长、营长、炮兵指挥官、署长、总部参谋长等职,亦曾在炮兵学校及三军大学任教多年,对战史深有研究,欣赏亚历山大大帝和恺撒,深研究他们的为将之道和用兵之法,退役后投文字工作。 其间,他多方搜集资料,深钻研史实,翻译了《罗马帝国衰亡史》,成为市场上备受欢迎的中文全译本。他的译文忠实原著,措辞典雅,很好地还原出吉本简练古朴、气势磅礴的文风,因而广受好评。<br/>
目录展开

总目录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1

目录

吉本序

第一章 罗马帝国在安东尼时代的军事和疆域(98—180 A.D.)

一、奥古斯都在位时的罗马帝国

二、怀柔政策下的对外征战

三、后续各帝的守势作为

四、罗马帝国的军事体制

五、罗马帝国的部队编组

六、罗马帝国的军事部署

七、罗马帝国的行省

第二章 罗马帝国在安东尼时代内政修明物阜民康(98—180 A.D.)

一、宽容的宗教信仰

二、罗马的自由权利

三、语言和文字

四、奴隶制度

五、罗马帝国的人口

六、罗马帝国的公共建设

七、罗马帝国的城镇

八、罗马帝国的交通

九、农业发展状况

十、奢华的生活方式

十一、衰亡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 罗马帝国在安东尼时代的政治架构 (98—180 A.D.)

一、帝制初期的概况

二、政府的基本架构

三、帝王的神化与名衔

四、奥古斯都的性格与策略

五、帝位传承的致命弱点

六、图拉真与哈德良的传承

七、安东尼王朝的传承

八、历史的回顾

第四章 康茂德残酷而暴虐的愚行 佩尔蒂纳克斯被推举为帝,励精图治遭禁卫军所弑(180—193 A.D.)

一、马可以私害公的传位安排(180 A.D.)

二、康茂德登基后朝政失修(183—189 A.D.)

三、康茂德的败德恶行与陨灭(189—192 A.D.)

四、佩尔蒂纳克斯即位后励精图治(193 A.D.)

五、佩尔蒂纳克斯为禁卫军所弑(193 A.D.)

第五章 禁卫军公开出价将帝位卖给德第乌斯·尤利安努斯 克劳狄乌斯·阿尔比努斯在不列颠、佩西尼乌斯·尼格尔在叙利亚、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在潘诺尼亚,公开声讨谋害佩尔蒂纳克斯的叛贼 塞维鲁赢得内战的胜利 军纪的废弛 政府的新措施(193—197 A.D.)

一、禁卫军公开出售帝座(193 A.D.)

二、尤利安努斯登基激起众怒(193 A.D.)

三、边疆将领同声讨伐弑君与卖国罪行(193 A.D.)

四、塞维鲁进军罗马取得帝位(193A.D.)

五、塞维鲁击败敌手统一天下(193—197 A.D.)

六、塞维鲁的新政及对后世的影响(197 A.D.)

第六章 塞维鲁病逝 卡拉卡拉的暴政 马克里努斯篡位 埃拉伽巴路斯的愚行 亚历山大·塞维鲁的美德 军队纵兵殃民 罗马帝国的财政和税务(208—235 A.D.)

一、塞维鲁的帝位传承与崩逝(208—211 A.D.)

二、卡拉卡拉与格塔的阋墙之争(211—213 A.D.)

三、卡拉卡拉的暴政与覆灭(213—217 A.D.)

四、马克里努斯篡位后的施政(217 A.D.)

五、埃拉伽巴卢斯的崛起(218 A.D.)

六、埃拉伽巴卢斯的淫乱奢华及其被弑(219—222 A.D.)

七、亚历山大的即位及其德性善行(222 A.D.)

八、亚历山大的治绩与军队的暴乱(222—235 A.D.)

九、罗马帝国的财政状况(222—235 A.D.)

十、罗马帝国的税制及对后世的影响(222—235 A.D.)

第七章 马克西明即位与其暴政 元老院管辖的阿非利加和意大利发生动乱 内战和叛变 马克西明及其子、马克西穆斯和巴尔比努斯以及先后三位戈尔狄安系,全部惨死 菲利普的篡位和政治手段(235—248 A.D.)

一、概述君主政体的优劣

二、马克西明的出身与篡夺始末(222—235 A.D.)

三、马克西明荼毒生灵的暴行(235—237 A.D.)

四、戈尔狄安的起义与败亡(237 A.D.)

五、元老院对抗马克西明赢得胜利(237—238 A.D.)

六、禁卫军在罗马杀害两位皇帝(238 A.D.)

七、戈尔狄安三世的登基与被害(238—244 A.D.)

八、军队拥立的风气与菲利普称帝(244—248 A.D.)

第八章 阿尔达希尔重建王朝后波斯帝国之状况(165—240 A.D.)

一、阿尔达希尔推翻帕提亚人建立萨珊王朝(165—226 A.D.)

二、波斯祆教的教义及其重大影响(165—240 A.D.)

三、波斯帝国与罗马帝国连年战争(165—226 A.D.)

四、阿尔达希尔向罗马帝国的权威挑战(226—240 A.D.)

第九章 从德西乌斯皇帝在位到蛮族入侵,此一时期的日耳曼情势(249—252 A.D.)

一、日耳曼的自然环境

二、日耳曼人的性格特质与生活习俗

三、日耳曼人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组织

四、日耳曼人的宗教信仰

五、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所造成的影响

第十章 德西乌斯、加卢斯、埃米利安努斯、瓦莱里安与伽利埃努斯相继为帝 蛮族入侵 三十僭主(248—268 A.D.)

一、德西乌斯的称帝及其事功(248—250 A.D.)

二、哥特人的源起及北欧的宗教信仰

三、哥特人的迁移行动和定居

四、蛮族入侵及德西乌斯的因应之道(250—251 A.D.)

五、加卢斯丧权辱国及埃米利安努斯旋起旋灭(251—253 A.D.)

六、瓦莱里安面对蛮族入侵的危局(253—268 A.D.)

七、法兰克人的结盟与入侵行动

八、阿勒曼尼人进犯高卢和意大利(253—268 A.D.)

九、哥特人的前两次海上远征(253—268 A.D.)

十、哥特人第三次远征蹂躏希腊(253—268 A.D.)

十一、波斯国王沙普尔击败罗马大军(253—268 A.D.)

十二、伽利埃努斯的性格与作为(253—268 A.D.)

十三、三十僭主及其后续影响(253—268 A.D.)

十四、其他有关之重大动乱(253—268 A.D.)

译名表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2

目录

第十一章 克劳狄当政 击败哥特人 奥勒良的胜利、凯旋和死亡(268—275 A.D.)

一、伽利埃努斯逝世和克劳狄继位(268 A.D.)

二、克劳狄重振军威战胜哥特人(269—270A.D.)

三、奥勒良的治军作为与签订和约(270A.D.)

四、奥勒良歼灭罗马帝国的心腹大患(270A.D.)

五、奥勒良收复帝国西疆(271 A.D.)

六、芝诺比娅统治东方帝国始末(250—273 A.D.)

七、奥勒良进军亚洲平定帝国东疆(272—274 A.D.)

八、罗马举行盛大凯旋式的华丽景象(274A.D.)

九、奥勒良镇压内部叛乱及其行事作风(274A.D.)

十、奥勒良率军出征被部将所弑(275A.D.)

第十二章 奥勒良逝世后军队和元老院的作为 塔西佗、普罗布斯、卡鲁斯及其子相继为帝(275—285 A.D.)

一、元老院和军队对继位问题相互推诿(275A.D.)

二、塔西佗受元老院推举登基(275A.D.)

三、塔西佗的东征与崩殂(276A.D.)

四、普罗布斯继位后宏图大展之作为(276A.D.)

五、普罗布斯征服蛮族之丰功伟业(277—279A.D.)

六、普罗布斯荡平叛乱及其被弑(280—282A.D.)

七、卡鲁斯及其二子相继称帝(282—284A.D.)

八、罗马各种壮观的竞技与赛会(284A.D.)

九、卡鲁斯家族的陨灭与戴克里先的发迹(284—285A.D.)

第十三章 戴克里先当政及其3位同僚马克西米安、伽勒里乌斯和君士坦提乌斯 重建秩序和安宁 波斯战争的胜利和凯旋 政府分治的新制度 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的逊位和退隐(285—313 A.D.)

一、戴克里先的出身与继位(285A.D.)

二、罗马帝国的分治(286—292A.D.)

三、高卢和不列颠的动乱及平定始末(287—296A.D.)

四、戴克里先绥靖阿非利加与埃及(296A.D.)

五、伽勒里乌斯指挥波斯战争的光荣结局(286—297A.D.)

六、罗马与波斯签订和平条约(297A.D.)

七、罗马的地位与元老院权力的日趋衰落(303A.D.)

八、戴克里先提高君权的具体做法(303A.D.)

九、戴克里先新体制的主要内涵(303A.D.)

十、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的禅退(304—305A.D.)

十一、戴克里先的退隐生活与身后哀荣(305—313A.D.)

十二、艺术的没落和文学的式微

第十四章 戴克里先逊位后产生纷扰 君士坦提乌斯崩殂 推举君士坦丁和马克森提乌斯为帝 同时有6位皇帝在位 马克西米安和伽勒里乌斯相继逝世 君士坦丁战胜马克森提乌斯和李锡尼 君士坦丁重新统一帝国(305—324 A.D.)

一、戴克里先退位所造成的纷争(305—324A.D.)

二、君士坦丁的身世及其继位始末(274—306A.D.)

三、马克森提乌斯为罗马元老院和人民推举为帝(306—307A.D.)

四、伽勒里乌斯征讨意大利铩羽而返(307—308A.D.)

五、马克西米安与伽勒里乌斯的陨灭(309—311A.D.)

六、君士坦丁和马克森提乌斯的施政与争执(306—312A.D.)

七、君士坦丁进军罗马击灭马克森提乌斯(312A.D.)

八、君士坦丁在罗马的作为与成就(312—313A.D.)

九、君士坦丁与李锡尼的结盟以及宫廷恩怨(313—314A.D.)

十、君士坦丁和李锡尼的决裂与争战(314—315A.D.)

十一、君士坦丁的法治及其平服蛮族的作为(315—323A.D.)

十二、君士坦丁再度统一罗马帝国(323—324A.D.)

第十五章 基督教的发展及早期教会的风格、作为、数量和状况

一、渊源于犹太教的顽固宗教狂热

二、基督教永生和来世的教义

三、原始教派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

四、原始基督徒的信仰与美德

五、基督教会治理机构的发展

六、基督教发展的主要条件

第十六章 从尼禄当政直到君士坦丁统一天下,罗马政府在此一时期对基督教的作为(180—313 A.D.)

一、罗马皇帝迫害基督教的动机

二、犹太人的宗教主张与叛逆精神

三、基督教受到误解的主要因素

四、早期基督教所采取的防卫措施

五、罗马当局对基督教所抱持的观点

六、罗马大火引起尼禄对基督徒的迫害

七、图密善当政对基督徒的迫害

八、图拉真为基督徒建立合法的审判程序

九、罗马当局对基督徒的处置及殉教状况

十、迦太基主教西普里安殉教始末

十一、早期基督徒虔诚的宗教信仰

十二、罗马当局的宗教迫害政策

十三、提比略到伽利埃努斯时代基督徒之景况

十四、奥勒良当政对教会的处置

十五、戴克里先即位后对基督教的态度

十六、戴克里先进行宗教迫害的原因

十七、遍及帝国各地的迫害基督教活动

十八、伽勒里乌斯颁布宗教宽容诏书始末

十九、宗教迫害的中止和殉教人数的估算

二十、结论

译名表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3

目录

第十七章 君士坦丁堡奠基 君士坦丁的政治体系及其成就 军事纪律和训练 宫廷财政(300—500 A.D.)

一、君士坦丁堡建城的源起及其形势(324 A.D.)

二、君士坦丁堡的范围和主要的建筑物(324 A.D.)

三、君士坦丁堡的人口结构和所享有的特权(324 A.D.)

四、君士坦丁堡的位阶制度和主要等级(330—334 A.D.)

五、执政官和大公的权势及地位(330—334 A.D.)

六、禁卫军统领和都城郡守的职责和权柄(330—334 A.D.)

七、行政区域的划分和行省总督的行政权力(330—334 A.D.)

八、军事组织的调整和改革及对后世的影响(330—334 A.D.)

九、尚武精神的丧失及蛮族进入帝国军队(330—334 A.D.)

十、主要宫廷大臣的职务及其权责(330—334 A.D.)

十一、告发成风及滥施酷刑的状况(330—334 A.D.)

十二、财产估值诏书的运用和缴纳贡金的原则(330—334 A.D.)

十三、丁税的实施和对通商贸易造成的影响(330—334 A.D.)

第十八章 君士坦丁的性格作风 高卢战争 君士坦丁崩殂 帝国分由三个儿子统治 波斯战争 内战 君士坦提乌斯获得胜利(323—353 A.D.)

一、君士坦丁的性格特质及其行事作风(323—337 A.D.)

二、君士坦丁处死长子克里斯帕斯之本末(323—337 A.D.)

三、君士坦丁诸子侄之教育和继承状况(323—337 A.D.)

四、萨尔马提亚人的习性、征战和内迁(331—335 A.D.)

五、君士坦丁崩殂及屠杀血亲之残酷事件(335—337 A.D.)

六、沙普尔称帝后波斯赢得东方战争的胜利(310—350 A.D.)

七、兄弟阋墙的后果及马格嫩提乌斯的篡夺(340—350 A.D.)

八、君士坦提乌斯运用合纵连横之优势作为(350 A.D.)

九、君士坦提乌斯击败马格嫩提乌斯赢得墨萨会战(351 A.D.)

十、君士坦提乌斯荡平内乱之绥靖工作(352—353 A.D.)

第十九章 君士坦提乌斯独自称帝 加卢斯之死 尤里安身处险境 尤里安在高卢的胜利(351—360 A.D.)

一、竖阉乱政及对君士坦提乌斯的影响(351—353 A.D.)

二、加卢斯的性格作风和残酷恶行(351—354 A.D.)

三、加卢斯乱政被黜及遭到处决(354 A.D.)

四、尤里安身处险境仍能力学不懈(355 A.D.)

五、君士坦提乌斯擢升尤里安为恺撒(355 A.D.)

六、君士坦提乌斯巡视罗马及多瑙河的征战(357—359 A.D.)

七、沙普尔入侵帝国东部的作战行动(357—360 A.D.)

八、高卢的危局及尤里安的困境(356—360 A.D.)

九、尤里安在高卢受到掣肘及应变措施(356—360 A.D.)

十、尤里安赢得斯特拉斯堡大捷及后续行动(357—358 A.D.)

十一、尤里安三渡莱茵河战胜蛮族(357—359 A.D.)

十二、尤里安在高卢的施政作为和对后世的影响(356—360 A.D.)

第二十章 君士坦丁改变信仰的动机、经过及影响 合法建立基督教教会(306—438 A.D.)

一、君士坦丁改变信仰的时间和动机(306—337 A.D.)

二、颁布《米兰诏书》的始末和主要内涵(313 A.D.)

三、君士坦丁确立君权神授思想的背景(324 A.D.)

四、宗教象征和发生奇迹的有关事项(324—338 A.D.)

五、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指导和最后的受洗(337 A.D.)

六、基督教教会合法地位的建立和传播(312—438 A.D.)

七、基督教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的区分(312—438 A.D.)

八、基督教神职制度的内容和原则(312—438 A.D.)

第二十一章 异教受到迫害 多纳图斯教派的分裂 阿里乌斯的宗教争论 君士坦丁及其子统治下教会和帝国的狂乱状况 异教的宽容(312—362 A.D.)

一、基督教的异端教派受到迫害及产生分裂(312—362 A.D.)

二、三位一体论的哲学渊源和发展经过

三、三位一体论的主要观点和对基督教的影响

四、基督教有关“本体同一”和“本体相类”的争论

五、阿里乌斯派主张的教义和拥戴的信条

六、君士坦丁对宗教争论所持的态度和看法(324—337 A.D.)

七、君士坦提乌斯偏袒阿里乌斯派的行为(337—361 A.D.)

八、阿塔纳修斯的宗教热忱和行事作风(326—373 A.D.)

九、阿塔纳修斯多次遭到放逐及赦回(326—373 A.D.)

十、君士坦提乌斯对阿塔纳修斯的迫害行动(353—355 A.D.)

十一、宗教争论引起亚历山大里亚大屠杀始末(356 A.D.)

十二、阿塔纳修斯逃亡和藏匿的传奇事迹(356—362 A.D.)

十三、罗马帝国两个都城的宗教信仰状况(356—362 A.D.)

十四、异端教派残酷和怪诞的宗教狂热行为

十五、异端教派和宗教争论造成的重大影响

译名表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4

目录

第二十二章 尤里安在高卢被军队拥立为帝 进军获得成功 君士坦提乌斯殒于军中 尤里安的内政修明(360—363 A.D.)

一、君士坦提乌斯逼使尤里安陷入绝境(360 A.D.)

二、尤里安被高卢军队拥立为帝之始末(360—361 A.D.)

三、尤里安稳定内部迅速向东方进军获得胜利(360—361 A.D.)

四、君士坦提乌斯逝世消弭帝国的内战(361—362 A.D.)

五、尤里安持身之道及对宫廷的改革(362—363 A.D.)

六、成立法庭审理罪犯及去除前朝的暴政(363 A.D.)

七、尤里安的施政作为及其治国的风格(363 A.D.)

第二十三章 尤里安的宗教信仰 一视同仁的宽容作风 企图恢复异教的多神崇拜 重建耶路撒冷神庙 运用各种手段对基督徒进行迫害 宗教外衣下的偏袒行为(351—363 A.D.)

一、尤里安的宗教信仰和叛教行为(331—351 A.D.)

二、尤里安的哲学思想和神学体系(351 A.D.)

三、宗教狂热所形成的宽容政策(361—363 A.D.)

四、恢复异教信仰的具体措施和行动(361—363 A.D.)

五、尤里安在耶路撒冷重建犹太神殿(363 A.D.)

六、迫害基督徒的方法、手段和目标(363 A.D.)

七、安条克的异教神庙和月桂树林(363 A.D.)

八、圣乔治的事迹和传奇(356—363 A.D.)

九、阿塔纳修斯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动乱(362 A.D.)

第二十四章 尤里安进驻安条克 远征波斯的成就 渡过底格里斯河 尤里安撤军后崩殂 约维安被推举为帝 为拯救罗马军队与波斯签订丧权条约(314—390 A.D.)

一、尤里安进驻安条克准备波斯战争(362 A.D.)

二、安条克概述以及尤里安的作为(362 A.D.)

三、尤里安的进军部署与内河航运(363 A.D.)

四、尤里安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作战行动(363 A.D.)

五、入侵亚述以及毛盖马尔恰的围攻(363 A.D.)

六、尤里安的将道和底格里斯河渡河之战(363 A.D.)

七、尤里安的战争指导和破釜沉舟的作为(363 A.D.)

八、态势逆转下罗马大军的撤退行动(363 A.D.)

九、尤里安苦战重伤及最后崩殂之情况(363 A.D.)

十、约维安被推选为帝及后续的撤退(363 A.D.)

十一、约维安的软弱以及与波斯的和平谈判(363 A.D.)

十二、羞辱的和平条约和尼西比斯的放弃(363 A.D.)

十三、尤里安的葬礼及后世对他的评价(363 A.D.)

第二十五章 约维安的统治与崩殂 瓦伦提尼安继位为帝,其弟瓦伦斯辅佐,导致帝国的分裂 政教合一统治方式 日耳曼、不列颠、阿非利加、东方地区与多瑙河地区的状况 瓦伦提尼安崩殂 两子格拉提安与瓦伦提尼安二世继承西罗马帝国(343—384 A.D.)

一、约维安的统治和逝世的状况(363—364 A.D.)

二、瓦伦提尼安和瓦伦斯即位为帝(364 A.D.)

三、西罗马和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分治(364 A.D.)

四、普罗科皮乌斯在东部叛乱的行动(365—366 A.D.)

五、严厉取缔魔法和暴虐的恶行(364—375 A.D.)

六、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宽容政策的颁行(364—375 A.D.)

七、瓦伦斯偏袒阿里乌斯派的宗教迫害(367—378 A.D.)

八、政教合一制度及对教会的严格要求(366—384 A.D.)

九、蛮族的入侵和帝国对外的征战(364—375 A.D.)

十、日耳曼地区的陆上和海岸的蛮族入寇(365—371 A.D.)

十一、在不列颠对苏格兰人的绥靖行动(343—370 A.D.)

十二、阿非利加的莠政所产生的后果(366—376 A.D.)

十三、波斯战争的结局及有关的事迹(365—384 A.D.)

十四、哥特人的崛起和多瑙河地区的征战(366—375 A.D.)

十五、瓦伦提尼安的崩殂和格拉提安的接位(375 A.D.)

第二十六章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匈奴人从中国到欧洲的发展过程 哥特人被迫渡过多瑙河 哥特人之战 瓦伦斯战败殒身 格拉提安举狄奥多西为东罗马皇帝 狄奥多西的出身背景和功勋成就 哥特人定居得到和平(365—395 A.D.)

一、罗马世界天灾示警及蛮族状况(365 A.D.)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和居住状况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猎和部落的统治

四、匈奴的兴起以及对中国的征战和败亡(201 B.C—93 A.D.)

五、匈奴人向西迁移及其产生的影响(100—300 A.D.)

六、哥特人被匈奴人击败恳求罗马保护(375—376 A.D.)

七、哥特人渡过多瑙河遭受严苛的待遇(376 A.D.)

八、哥特人叛乱及与罗马帝国的争战(376—377 A.D.)

九、哥特人的联合行动及罗马帝国的各项作为(378 A.D.)

十、哈德良堡会战的始末及后续状况(378 A.D.)

十一、哥特人围攻哈德良堡及对帝国的蹂躏(378—379 A.D.)

十二、格拉提安拔擢狄奥多西为东部皇帝(379 A.D.)

十三、狄奥多西赢得哥特战争的重大事迹(379—382 A.D.)

十四、安置哥特人在帝国各地及其影响(383—395 A.D.)

译名表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5

目录

第二十七章 格拉提安崩殂和狄奥多西的统治 阿里乌斯教派受到打击 圣安布罗斯的事迹 马克西穆斯的第一次内战 狄奥多西的性格作风、治理国事和知错悔罪 瓦伦提尼安二世殒世 尤金尼乌斯的第二次内战 狄奥多西驾崩(340—397 A.D.)

一、格拉提安早年的功业和偾事的性格(379—383 A.D.)

二、不列颠的叛变和格拉提安被弑(383—387 A.D.)

三、狄奥多西的受洗和格列高利的任职(340—380 A.D.)

四、君士坦丁堡宗教会议和阿里乌斯派的没落(380—381 A.D.)

五、狄奥多西颁布诏书迫害异端教派(380—394 A.D.)

六、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的德性善行和处事风格(374—397 A.D.)

七、马克西穆斯征服意大利和最后的败亡(387—388 A.D.)

八、评述狄奥多西的文治武功和败德恶行

九、安条克的叛乱和帖撒洛尼卡的大屠杀(387—390 A.D.)

十、安布罗斯的谴责和狄奥多西的忏悔(388—391 A.D.)

十一、瓦伦提尼安二世的统治和被害身亡(391—394 A.D.)

十二、狄奥多西击败尤金尼乌斯赢得内战胜利(394—395 A.D.)

十三、狄奥多西崩殂后罗马帝国面临的危局

第二十八章 异教信仰全面受到查禁 基督教对圣徒和遗物的崇拜(378—420 A.D.)

一、罗马异教的状况和摧毁异教的政策(378—395 A.D.)

二、胜利女神祭坛的请愿和异教的争论(384—388 A.D.)

三、罗马帝国破坏异教庙宇的行动(381—389 A.D.)

四、立法禁止奉献牺牲和异教最后的绝灭(390—420 A.D.)

五、基督教对圣徒和遗物崇拜的源起

六、基督教对圣徒和遗物崇拜的具体做法

第二十九章 罗马帝国在狄奥多西两子继位后完全分裂 阿尔卡狄乌斯和霍诺留当政 鲁菲努斯和斯提利科统揽大权 吉尔多在阿非利加叛变后被歼(386—398 A.D.)

一、罗马东西两个帝国的分治已成定局(395 A.D.)

二、鲁菲努斯擅权乱政及残民以逞的行径(386—395 A.D.)

三、权臣和竖阉的斗争以及立优多克西娅为后(395 A.D.)

四、斯提利科以两个帝国的保护人自居(385—408 A.D.)

五、斯提利科制裁权臣引起两个帝国的争斗(395 A.D.)

六、吉尔多在阿非利加的叛乱和暴政(386—398 A.D.)

七、阿非利加的战事和吉尔多兄弟的败亡(398 A.D.)

第三十章 哥特人反叛 大掠希腊后,在阿拉里克和拉达盖苏斯率领下两度入侵意大利 斯提利科击退蛮族 日耳曼人蹂躏高卢 君士坦丁王朝在西罗马帝国被篡夺的状况 斯提利科被迫亡身(395—408 A.D.)

一、哥特人的反叛及希腊惨遭蹂躏(395—397 A.D.)

二、东部帝国对蛮族的安抚和蛮族入侵意大利(398—403 A.D.)

三、斯提利科在意大利对蛮族的用兵(403 A.D.)

四、霍诺留巡视罗马及经营拉文纳(400—404 A.D.)

五、日耳曼人大迁移及拉达盖苏斯的入寇(405—406 A.D.)

六、日耳曼人入侵高卢所造成的后果(406 A.D.)

七、不列颠的叛乱和君士坦丁的拥立(407—408 A.D.)

八、斯提利科的绥靖行动和产生的影响(404—408 A.D.)

九、奥林庇乌斯的阴谋和斯提利科的覆亡(408 A.D.)

十、霍诺留宫廷对斯提利科亲友的迫害(408 A.D.)

第三十一章 阿拉里克入侵意大利 罗马元老院和人民的对策 罗马第三度被围,城破遭受哥特人的暴行掠夺 阿拉里克之死 哥特人撤离意大利 君士坦丁王朝的没落 高卢和西班牙为蛮族所据 不列颠的独立(408—449 A.D.)

一、西部帝国式微导致哥特人入侵意大利(408 A.D.)

二、罗马在历史上面对强敌压境的作为

三、罗马权贵阿尼西安家族的辉煌事迹

四、历史学家阿米阿努斯对罗马的描述

五、罗马居民的行为习性和人口数量

六、哥特人第一次围攻罗马以及退兵与议和(408—409 A.D.)

七、哥特人第二次围城及拥立阿塔卢斯为帝(409—410 A.D.)

八、第三次围攻罗马破城后蛮族之掠夺和义举(410 A.D.)

九、哥特人撤离罗马及阿拉里克之死(410 A.D.)

十、阿道法斯继位后与罗马公主结缡(412—414 A.D.)

十一、西部帝国七位僭主之继起与败亡(410—417 A.D.)

十二、蛮族入侵西班牙的混战及瓦里阿的崛起(409—418 A.D.)

十三、蛮族在高卢的割据局面及对后世的影响(419—420 A.D.)

十四、不列颠的分离和独立以及高卢行省的联盟会议(409—449 A.D.)

第三十二章 东罗马皇帝阿尔卡狄乌斯 优特罗皮乌斯掌权后失势 盖纳斯之叛 圣克利索斯托受到迫害 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 波斯战争与瓜分亚美尼亚(395—460 A.D.)

一、东罗马皇帝阿尔卡狄乌斯临朝的状况(395—408 A.D.)

二、宦官优特罗皮乌斯的弄权与乱政(395—399 A.D.)

三、特里比基尔德的叛乱和盖纳斯的谋逆(399—400 A.D.)

四、克利索斯托出任都城大主教的作为(398—403 A.D.)

五、克利索斯托遭受迫害和两次放逐(403—438 A.D.)

六、阿尔卡狄乌斯帝位传承与普尔喀丽娅当政(408—453 A.D.)

七、狄奥多西二世无为而治的行事作风(414—453 A.D.)

八、优多西娅皇后悲欢离合的传奇事迹(421—460 A.D.)

九、波斯战争的得失与亚美尼亚的灭亡(422—440 A.D.)

译名表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6

目录

第三十三章 霍诺留殒身 瓦伦提尼安三世继位为西罗马皇帝 母后弄权 埃提乌斯和卜尼法斯的对决 汪达尔人攫取阿非利加(423—455 A.D.)

一、霍诺留逝世后权臣的篡夺和败亡(423—425A.D.)

二、瓦伦提尼安三世的继位和母后的摄政(425—455A.D.)

三、阿非利加的叛乱和汪达尔人的入侵(428—429A.D.)

四、卜尼法斯的反抗和圣奥古斯丁的逝世(430A.D.)

五、根西里克占领迦太基完成征服大业(431—439A.D.)

六、流传“七个长眠人”神话故事的本末

第三十四章 匈奴人国王阿提拉的性格作风、征战成就及其宫廷状况 狄奥多西二世坠马身亡 马西安继位为帝(376—453 A.D.)

一、匈奴人的兴起及在欧洲建国的过程(376—433A.D.)

二、阿提拉的家世出身和性格容貌以及行事风格(433—453A.D.)

三、匈奴人入侵波斯和与东部帝国的征战(430—441A.D.)

四、游牧民族对外征战的策略和相互的比较

五、阿提拉与东部皇帝签订和平条约的内容(446A.D.)

六、罗马人和匈奴人双方相互派遣使臣的状况(448A.D.)

七、东部使臣在阿提拉宫廷的所见所闻(448A.D.)

八、东部帝国唆使谋害匈奴国王阿提拉之始末(448A.D.)

九、狄奥多西的死亡以及普尔喀丽亚和马西安的继位(450A.D.)

第三十五章 阿提拉进犯高卢,为埃提乌斯率西哥特人所击退 阿提拉入侵意大利后被迫撤离 阿提拉、埃提乌斯 和瓦伦提尼安三世相继逝世(419—455 A.D.)

一、埃提乌斯的出身家世以及与蛮族的关系(433—454A.D.)

二、西哥特人和法兰克人在高卢建立王国的滥觞(419—451A.D.)

三、霍诺里娅的韵事与阿提拉入侵高卢(451A.D.)

四、埃提乌斯与西哥特人结盟对付匈奴人(451A.D.)

五、沙隆会战的经过及阿提拉的撤离(451A.D.)

六、阿提拉入侵意大利及威尼斯共和国的建立(452A.D.)

七、阿提拉与罗马签订和约及其逝世的始末(453A.D.)

八、瓦伦提尼安三世谋害埃提乌斯自毁长城(454A.D.)

九、瓦伦提尼安三世的败德恶行及其被弒(455A.D.)

第三十六章 汪达尔人国王根西里克垂涎罗马 西罗马帝国后继诸帝为马克西穆斯、阿维图斯、马约里安、塞维鲁斯、安特弥乌斯、奥利布里乌斯、格列西里乌斯、尼波斯和奥古斯图卢斯 西罗马帝国最后的灭亡 奥多亚克是统治意大利的第一位蛮族国王(439—490 A.D.)

一、汪达尔人掌握海权和马克西穆斯皇帝的丧命(439—455A.D.)

二、汪达尔人洗劫罗马以及阿维图斯在高卢登基(455A.D.)

三、狄奥多里克其人其事及对西班牙的远征行动(453—466A.D.)

四、里西默的用权和马约里安继阿维图斯为帝(456—457A.D.)

五、马约里安痛砭时弊的立法和施政方针(457—461A.D.)

六、马约里安恢复阿非利加功败垂成及被迫退位(457—461A.D.)

七、西部帝位的更迭以及对根西里克的斡旋作为(461—467A.D.)

八、利奥在东部登基的始末和推举安特弥乌斯为帝(457—474A.D.)

九、基督教兴起后罗马举行异教庆典的状况

十、东西两个帝国合力远征阿非利加大败而归(462—472A.D.)

十一、罗马元老院行使司法权审判阿瓦达斯(468A.D.)

十二、安特弥乌斯为里西默所弒及奥利布里乌斯的兴亡(471—472A.D.)

十三、格列西里乌斯和尼波斯的接位及奥列斯特的崛起(472—476A.D.)

十四、奥多亚克在意大利的胜利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490A.D.)

十五、罗马精神的沦丧和奥多亚克统治意大利的状况(476—490A.D.)

第三十七章 修院生活的起源、过程及其影响 蛮族信奉阿里乌斯教派皈依基督教 汪达尔人在阿非利加的宗教迫害 阿里乌斯教派在蛮族中遭到禁绝(305—712 A.D.)

一、修院生活的起源以及安东尼的事迹(305A.D.)

二、修院生活的推广和迅速发展的原因(328—370A.D.)

三、基督教修道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四、僧侣的分类和苦行僧的行为模式

五、柱顶修士西门的事迹和对后世的影响(395—415A.D.)

六、蛮族皈依基督教和乌尔菲拉斯发挥的作用(360—400A.D.)

七、汪达尔人对阿里乌斯异端的支持和运用(429—530A.D.)

八、汪达尔人在阿非利加的宗教迫害具体事例

九、正统教会的策略失误和滥用神迹的状况

十、阿里乌斯教派的衰亡和正统教会的复兴(500—700A.D.)

十一、犹太人受到宗教迫害及蛮族皈依的成效(612—712A.D.)

第三十八章 克洛维当政及其改变信仰 战胜阿勒曼尼人、勃艮第人和西哥特人 在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 蛮族的律法 罗马人的景况 西班牙的西哥特人 撒克逊人占据不列颠(449—582 A.D.)

一、西罗马帝国覆灭后高卢所发生的变革(476—536A.D.)

二、墨洛温王朝克洛维的崛起和对外的征战(481—496A.D.)

三、克洛维改信正统基督教及对后世的影响(496—497A.D.)

四、克洛维击败甘多柏德获得勃艮第战争的胜利(499—532A.D.)

五、克洛维赢得哥特战争建立法兰克王国(507—536A.D.)

六、蛮族的法律原则、司法体系及审判方式

七、蛮族据有高卢后的土地分配和社会状况

八、高卢的罗马人在蛮族统治下所受的待遇

九、西哥特人在西班牙的建国和施政作为

十、不列颠的变革及撒克逊人的入侵和统治(449—455A.D.)

十一、撒克逊人建立七王联盟及不列颠的展望(455—528A.D.)

十二、结语

西罗马帝国衰亡的一般评述

译名表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7

目录

第三十九章 东罗马皇帝芝诺和阿纳斯塔修斯 东哥特人狄奥多里克的家世、教育和功勋 进犯意大利及征服的行动 意大利的哥特王国 西罗马帝国其余地区的情况 文人政府的军事统治 狄奥多里克临终前的各项举措(455—526 A.D.)

一、狄奥多里克的出身和东哥特人初期的状况(455—488 A.D.)

二、狄奥多里克远征意大利击败并杀害奥多亚克(489—493 A.D.)

三、哥特国王在意大利的统治策略和施政作为(493—526 A.D.)

四、狄奥多里克巡视罗马及意大利的繁荣景象(500 A.D.)

五、蛮族信仰阿里乌斯教义引起的宗教迫害(493—526 A.D.)

六、波伊西乌斯的人品学识和定罪遭到处决(524—525 A.D.)

七、狄奥多里克的崩殂和最后的遗命(526 A.D.)

第四十章 查士丁一世继位为帝 查士丁尼当政 狄奥多拉女皇 赛车场党派形成君士坦丁堡动乱的根源 丝织品的贸易和生产 财务和税收 查士丁尼的大型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 东罗马帝的防务和边界 雅典的学校教育和罗马的执政官制度遭到沦丧的命运(482—565 A.D.)

一、查士丁一世继位后清除异己的作为(482—527 A.D.)

二、历史学家对查士丁尼的描述和评论(527—565 A.D.)

三、狄奥多拉皇后的家世出身和婚姻状况(527—565 A.D.)

四、狄奥多拉的暴虐凶残和宗教救济的行为(527—565 A.D.)

五、赛车场的党派造成君士坦丁堡的动乱(527—565 A.D.)

六、皇室的纵容包庇引起“尼卡”暴乱的始末(532 A.D.)

七、丝绸对罗马帝国的影响和后来的发展(527—565 A.D.)

八、东部帝国的税收及皇帝的贪婪挥霍(527—565 A.D.)

九、帝国大臣约翰作恶多端及其惨痛下场(527—565 A.D.)

十、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兴建和富丽堂皇的风格(527—565 A.D.)

十一、查士丁尼酷爱工程建设及其重大成果(527—565 A.D.)

十二、伊索里亚的平服及边区防线的建立(492—565 A.D.)

十三、波斯的兴衰与东部帝国的和战关系(488—565 A.D.)

十四、查士丁尼废除雅典学院和执政官制度(527—565 A.D.)

第四十一章 查士丁尼在西罗马帝国的征战 贝利萨留的出身家世和最初各次战役 讨伐并降服阿非利加的汪达尔王国 班师凯旋 哥特人的战事 光复西西里、那不勒斯和罗马 哥特人围攻罗马 惨败后撤走 拉文纳献城 贝利萨留誉满天下 国内名声受污惨遭不幸(522—620 A.D.)

一、查士丁尼决定征服阿非利加及当前状况(523—534 A.D.)

二、贝利萨留的家世经历及出征的准备工作(529—533 A.D.)

三、罗马舰队在海上的航行及阿非利加的登陆(533 A.D.)

四、贝利萨留进军获得初期胜利及占领迦太基(533 A.D.)

五、贝利萨留在特里卡梅隆会战击败汪达尔国王(533 A.D.)

六、阿非利加的绥靖工作和杰利默的归顺(534 A.D.)

七、贝利萨留的凯旋及汪达尔人最后的败亡(534 A.D.)

八、所罗门击败摩尔人及哥特人保持中立的态(534—620 A.D.)

九、阿马拉桑夏王后的统治作为和失权被杀(522—535 A.D.)

十、贝利萨留远征西西里及狄奥达图斯的示(534—536 A.D.)

十一、贝利萨留进军意大利光复那不勒斯和罗(537 A.D.)

十二、维提吉斯率军围攻罗马和贝利萨留的出击(537 A.D.)

十三、哥特人攻城被罗马人击退及后续的作战(537 A.D.)

十四、罗马遭受封锁的困苦及东部援军的到达(537 A.D.)

十五、哥特人撤离罗马及贝利萨留的追击行动(538 A.D.)

十六、法兰克人大举入寇意大利最后铩羽而归(538—539 A.D.)

十七、维提吉斯在拉文纳的开城和哥特王国的覆灭(538—539 A.D.)

十八、贝利萨留功高震主及安东妮娜的荒淫暴虐(540 A.D.)

十九、佛提乌受到迫害及贝利萨留羞辱的降服(540 A.D.)

第四十二章 蛮族世界的状况 伦巴第人在多瑙河安身 斯拉夫人的部族 突厥人的源起,向罗马帝国派遣使者 突厥人与阿瓦尔人之间的斗争 波斯国王努息万帝号为科斯罗伊斯一世 治国有方与罗马人发生战事 科尔克斯之战 埃塞俄比亚人(500—582 A.D.)

一、罗马帝国的衰弱和蛮族世界的兴(527—565 A.D.)

二、斯拉夫人和保加利加人的入侵行动(527—565 A.D.)

三、突厥人在中亚建国及向外扩张的状况(545 A.D.)

四、阿瓦尔人与帝国的结盟及突厥人的跟进(558—582 A.D.)

五、波斯的现况及科斯罗伊斯的文治武功(500—579 A.D.)

六、波斯入侵安条克及互有胜负的战事(533—543A.D.)

七、波斯对黑海的进出及科尔克斯人的处境

八、科尔克斯的历史发展和反叛罗马的悔恨(542—549 A.D.)

九、佩特拉的围攻和拉齐克战争的始末(549—556 A.D.)

十、罗马与波斯的和平谈判和条约的签订(540—561 A.D.)

十一、阿比西尼亚战争及侵略阿拉伯的影(522—533 A.D.)

第四十三章 阿非利加叛乱 托提拉重整哥特王国 罗马失守与光复 纳尔塞斯平定意大利 东哥特人灭亡 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的败北 贝利萨留大获全胜,令名受污后死亡 查士丁尼的崩殂及其性格和统治 彗星、地震及瘟疫(531—594 A.D.)

一、帝国的暴政引起阿非利加和摩尔人叛变(535—558 A.D.)

二、托提拉的起兵及对意大利的攻略和规划(540—544 A.D.)

三、贝利萨留的受命和罗马被围的攻防作战(544—548 A.D.)

四、托提拉击退援军及罗马城被内奸出卖(546 A.D.)

五、贝利萨留光复罗马及被召回后罗马再度失守(547—549 A.D.)

六、纳尔塞斯指挥哥特战争的准备及其远征行动(549—552 A.D.)

七、塔吉那会战和托提拉的阵亡及哥特王国的绝灭(552—553 A.D.)

八、法兰克人入侵意大利被纳尔塞斯击败(553—568 A.D.)

九、保加利亚人对东部的入寇和贝利萨留的胜利(559 A.D.)

十、贝利萨留在晚年遭到的羞辱和最后的死亡(561—565 A.D.)

十一、查士丁尼的崩殂及其性格和统治的盖棺定论(565 A.D.)

十二、罗马帝国遭受彗星、地震和瘟疫的天灾人祸(531—594 A.D.)

(一)彗星

(二)地震

(三)黑死病

译名表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8

目录

第四十四章 罗马的法治概念 君主的法律 十人委员会的《十二铜表法》 人民的法律 元老院的敕令 皇帝和官员的命令 市民的权责 查士丁尼法(527—565 A.D.)

一、王政时代的法律及十人委员会的《十二铜表法》

二、人民立法权的行使以及政府对法律的运用

三、皇帝掌握立法和司法大权后罗马法律体系的建立

四、法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的区分及主要的哲学理念

五、罗马法学家所树立的权威以及派系之间的竞争

六、查士丁尼对罗马法的改革及法典的编纂

七、古代法律精神的丧失以及查士丁尼立法的矛盾

八、罗马法的“人”:自由人与奴隶、父权与夫权、配偶与婚姻以及监护制度

九、罗马法的“物”:财产权的建立、继承和遗嘱以及委托人的运用

十、罗马法的“行为”:承诺、利益和伤害

十一、罗马法的“罪行和惩处”:刑法的概念、罪行的区分和量刑的标准

十二、基督教对法律的影响及审判程序的确立

十三、罗马人自我放逐和了断的精神以及对民法的滥用

第四十五章 查士丁二世当政 阿瓦尔人派遣使者 定居在多瑙河 伦巴第人夺取意大利 接受提比略二世为帝 意大利在伦巴第人及东正教徒控制下的状况 拉文纳的局面 悲惨的罗马 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的风范(565—643 A.D.)

一、查士丁二世登极的始末及阿瓦尔人使臣来朝(565—566 A.D.)

二、阿尔波因的英勇事迹及格庇德王国的灭亡(566 A.D.)

三、伦巴第人对意大利的征服及纳尔塞斯的逝世(567—570 A.D.)

四、阿尔波因为其妻罗莎蒙德所害和后续的状况(573 A.D.)

五、查士丁的软弱及提比略二世的统治和德行(574—582 A.D.)

六、莫里斯的接位和统治以及意大利的悲惨情况(582—602 A.D.)

七、伦巴第人的语言和习俗以及奥萨里斯的豪情(584—643 A.D.)

八、罗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对使徒圣墓的崇拜(590—604 A.D.)

九、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的家世出身及教会统治的影响(590—604 A.D.)

第四十六章 科斯罗伊斯逝世后波斯发生革命 其子霍尔木兹是暴君被废立 巴赫拉姆篡位 科斯罗伊斯二世经过斗争后复位 福卡斯的暴政 赫拉克利乌斯被拥立为帝 波斯战争 科斯罗伊斯占有叙利亚、埃及和小亚细亚 波斯人和阿瓦尔人围攻君士坦丁堡 波斯人远征 赫拉克利乌斯的胜利和凯(570—642 A.D.)

一、罗马与波斯的争雄以及科斯罗伊斯的征战和逝世(570—579 A.D.)

二、霍尔木兹的继位和暴政以及巴赫拉姆的功勋和篡夺(579—590 A.D.)

三、科斯罗伊斯二世获得罗马人的支持及其复位的进军(590—603 A.D.)

四、阿瓦尔人的虎视眈眈及巴伊安台吉的权术和谋略(570—600 A.D.)

五、阿瓦尔战争与军队的叛乱以及莫里斯的被弑(595—602 A.D.)

六、福卡斯的暴虐和毁灭以及赫拉克利乌斯的举兵和称帝(602—642 A.D.)

七、科斯罗伊斯夺取埃及和东部各行省国势已臻顶点(603—616 A.D.)

八、赫拉克利乌斯的怠惰以及激起积极的进取精神(610—622 A.D.)

九、赫拉克利乌斯的攻势准备和对波斯的远征行动(622—625 A.D.)

十、阿瓦尔人和波斯人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铩羽而归(626 A.D.)

十一、赫拉克利乌斯的进军和尼尼微会战的胜利(627 A.D.)

十二、科斯罗伊斯二世的逊位被弑以及罗马与波斯恢复和平(627—628 A.D.)

十三、赫拉克利乌斯的胜利和凯旋以及罗马帝国的隐忧(628—629 A.D.)

第四十七章 神学史上“道成肉身”的教义 基督的人性和神性 亚历山大里亚和君士坦丁堡的主教相互敌视 圣西里尔和聂斯托利 以弗所第三次神学会议 优迪克的异端思想 卡尔西顿的第四次神学会议 政教之间的争执 查士丁尼的不宽容作为 “三章”的争论 东方诸教派的状况 (412—1663 A.D.)

一、基督“道成肉身”的争论及各教派所秉持的观点

(一)伊比奥尼派的神学思想和对基督的崇敬

(二)幻影派的神性本质和永存不朽的肉体

(三)塞林苏斯的两种性质及对基督人性的肯定

(四)阿波利纳里斯主张“道成肉身”的神性

(五)正统教会的神学见解和言辞辩论

二、亚历山大里亚教长西里尔的宗教信念和强势作为(412—444 A.D.)

三、君士坦丁堡教长聂斯托利异端思想的形成(428—431 A.D.)

四、第一次以弗所大公会议引起东方教派的反对(431 A.D.)

五、宗教战争下西里尔的胜利和聂斯托利的放逐(431—435 A.D.)

六、优迪克的异端邪说和以弗所第二次大会(448—449 A.D.)

七、卡尔西顿的大公会议和基督教信条的建立(451 A.D.)

八、东部的混乱局面以及“和谐论”和“三圣颂”(451—518 A.D.)

九、查士丁尼的神学思想和正统教会的创立及宗教迫害(519—565 A.D.)

十、“一志论”的争论与后续各次大公会议的成就(629—681 A.D.)

十一、希腊与拉丁教会的分合以及各教派的状况

(一)聂斯托利派向亚洲各地传教的成效和影响

(二)雅各派在叙利亚和埃及建立坚固的基础

(三)马龙派的“一志论”观念及在东部的奋斗

(四)亚美尼亚处于罗马和波斯之间的宗教信仰

(五)埃及人与科普特人所面临的宗教动乱状况(537—661A.D.)

(六)阿比西尼亚人的宗教问题和耶稣会的建树(530—1632A.D.)

译名表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9

目录

第四十八章 第五卷及第六卷(对应本套书第九至十二册)的主要内容 从赫拉克利乌斯王朝到拉丁王国的建立,君士坦丁堡希腊诸帝的继承及其背景(641—1185 A.D.)

一、绪论

二、赫拉克利乌斯王朝(641—717 A.D.)

(一)赫拉克利乌斯(641 A.D.)、君士坦丁三世(641 A.D.)、赫拉克利纳斯(641 A.D.)

(二)君士坦斯二世(641—668 A.D.)

(三)君士坦丁四世波戈纳图斯(668—685 A.D.)

(四)查士丁尼二世(685—711 A.D.)、利奥提乌斯(695—698 A.D.)、提比略三世(698—705 A.D.)

(五)巴尔达尼斯(711—713 A.D.)、阿纳斯塔修斯二世(713—716 A.D.)、狄奥多西三世(716—717 A.D.)

三、伊索里亚王朝(717—820 A.D.)

(一)伊索里亚人利奥三世(717—741 A.D.)

(二)君士坦丁五世科普罗尼穆斯(741—775 A.D.)

(三)利奥四世(775—780 A.D.)

(四)君士坦丁六世(780—797 A.D.)与艾琳(780—802 A.D.)

(五)尼西弗鲁斯一世(802—811 A.D.)、斯陶拉修斯(811 A.D.)、米凯尔一世朗加比(811—813 A.D.)

(六)亚美尼亚人利奥五世(813—820 A.D.)

四、弗里吉亚王朝(820—867 A.D.)

(一)“结巴子”米凯尔二世(820—829 A.D.)

(二)狄奥菲卢斯(829—842 A.D.)与米凯尔三世(842—867 A.D.)

五、马其顿王朝(867—1057 A.D.)

(一)马其顿人巴西尔一世(867—886 A.D.)

(二)“哲学家”利奥六世(886—912 A.D.)

(三)亚历山大(912—913 A.D.)、君士坦丁七世波菲洛吉尼图斯(911—959 A.D.)、罗马努斯一世勒卡佩努斯(919—944 A.D.)

(四)罗马努斯二世(959—963 A.D.)

(五)尼西弗鲁斯二世福卡斯(963—969 A.D.)

(六)约翰一世齐米塞斯(969—976 A.D.)

(七)巴西尔二世(976—1025 A.D.)与君士坦丁八世(1025—1028 A.D.)

(八)罗马努斯三世阿吉鲁斯(1028—1034 A.D.)、帕夫拉戈尼亚人米凯尔四世(1034—1041 A.D.)、米凯尔五世卡拉法特斯(1041—1042 A.D.)、佐伊和狄奥多拉(1042 A.D.)、君士坦丁九世摩诺马克斯(1042—1055 A.D.)、狄奥多拉(1055—1056 A.D.)、米凯尔六世斯特拉提奥提库斯(1056—1057 A.D.)

六、科穆宁王朝(1057—1185 A.D.)

(一)艾萨克一世科穆尼努斯(1057—1059 A.D.)

(二)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1059—1067 A.D.)、罗马努斯四世狄奥吉尼斯(1067—1071 A.D.)、米凯尔七世帕拉皮纳西斯(1071—1078 A.D.)

(三)尼西弗鲁斯三世波塔尼阿特斯(1078—1081 A.D.)

(四)阿历克塞一世科穆尼努斯(1081—1118 A.D.)

(五)约翰二世卡洛约哈尼斯(1118—1143 A.D.)

(六)曼纽尔一世(1143—1180 A.D.)

(七)阿历克塞二世(1180—1183 A.D.)、安德洛尼库斯一世(1183—1185 A.D.)

七、艾萨克二世安吉卢斯登基后的发展(1185 A.D.)

第四十九章 图像崇拜的仪式及其所受之迫害 意大利和罗马的叛乱 教皇的世俗主权统治 法兰克人据有意大利 图像崇拜的建立 查理曼大帝的性格作风及其加冕 西罗马帝国的光复及式微 意大利脱离后自主 正式确立日耳曼王朝帝系(726—1378 A.D.)

一、基督教的图像崇拜和埃德萨的圣像

二、“圣像破坏者”利奥和对僧侣的迫害行动(726—840 A.D.)

三、格列高利二世反对销毁圣像和意大利的叛乱(727—728 A.D.)

四、伦巴第人向罗马进击及丕平的救援行动(730—774 A.D.)

五、丕平和查理曼成为法兰西的国王和罗马的大公(751—768 A.D.)

六、加洛林王朝对罗马教皇的赏赐和回报(751—814 A.D.)

七、两位女皇在东方恢复和建立圣像的崇拜(780—842 A.D.)

八、东、西两个帝国的分裂和查理曼大帝的加冕(774—800 A.D.)

九、查理曼大帝的统治方式和行事作风(768—814 A.D.)

十、帝国从法兰西向外的扩张和遭遇的敌人(768—814 A.D.)

十一、查理曼的继承人及日耳曼国王奥托的崛起(814—962 A.D.)

十二、东、西两个帝国的事务和教皇选举的权责(800—1060 A.D.)

十三、罗马的政教之争和意大利王国的建立(774—1025 A.D.)

十四、腓特烈一世和二世的事功及日耳曼诸侯的独立(1152—1250 A.D.)

十五、日耳曼皇帝查理四世虚有其表的尊荣(1347—1356 A.D.)

第五十章 略述阿拉伯地方及其居民 穆罕默德的家世、风范及其教义 在麦加传道 逃到麦地那 伊斯兰用剑传播教义 阿拉伯人主动皈依和被迫降服 穆罕默德辞世及其继承人 阿里及其后裔的权势和机运(569—680 A.D.)

一、阿拉伯半岛的地形、气候和自然状况

二、阿拉伯人维持独立的精神和酷爱自由的习性

三、阿拉伯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四、阿拉伯人的偶像崇拜以及外来宗教的影响

五、穆罕默德的家世出身和宗教使命(569—609 A.D.)

六、穆罕默德传道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原则

七、《古兰经》的编纂方式和重大启示

八、伊斯兰教的制度、戒律和教义

九、穆罕默德在麦加传道和被驱逐的始末(609—622 A.D.)

十、穆罕默德逃到麦地那建立发展的基础和方向(622—632 A.D.)

十一、运用武力推展宗教所获致的初步成果(623—625 A.D.)

十二、穆罕默德制服犹太人以及麦加的归顺(623—629 A.D.)

十三、阿拉伯半岛的绥靖以及与罗马帝国的冲突(629—632 A.D.)

十四、穆罕默德的逝世和后事的安排(632 A.D.)

十五、穆罕默德的性格作风、私人生活和妻妾后裔

十六、穆罕默德的传承和哈里发的接位(632—655 A.D.)

十七、穆斯林的教派之争及阿里的统治(655—660 A.D.)

十八、穆阿维亚出任哈里发和侯赛因的死事(661—680 A.D.)

十九、穆罕默德的伟业和伊斯兰教的胜利

第五十一章 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叙利亚、埃及、阿非利加和西班牙 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哈里发帝国 基督教及其他宗教在伊斯兰教政府统治下所遭受的待遇(632—1149 A.D.)

一、阿拉伯各部族的联合与对外的发展(632 A.D.)

二、早期几位哈里发的性格作风和征战行动

三、阿拉伯人对波斯的入侵和征服(632—710 A.D.)

(一)卡迭西亚会战和巴士拉的建城(636 A.D.)

(二)迈达因的洗劫和建设库法为都城(637 A.D.)

(三)波斯全境的平服及向西亚的进击(637—710 A.D.)

四、阿拉伯人对叙利亚的征战行动(632—655 A.D.)

(一)阿布·伯克尔对外征战的政策宣示(632 A.D.)

(二)哈立德对波斯拉和大马士革的围攻(632—633 A.D.)

(三)埃兹纳丁会战和大马士革再度被围(633—634 A.D.)

(四)攻占大马士革及和平条约的签订(634 A.D.)

(五)围攻埃米萨和叶尔穆克会战(635—636 A.D.)

(六)攻占耶路撒冷、阿勒颇和安条克(637—638 A.D.)

(七)赫拉克利乌斯的败逃和叙利亚的底定(633—639 A.D.)

(八)征服叙利亚以后向外发展(639—655 A.D.)

五、阿姆鲁对埃及的征服及其施政作为(638—641 A.D.)

(一)阿姆鲁的出身和性格及对埃及的入侵(638 A.D.)

(二)孟斐斯和开罗的攻取及科普特人的归顺(638 A.D.)

(三)亚历山大里亚的围攻和图书馆的毁灭(639—641 A.D.)

(四)阿姆鲁在埃及的施政作为和富裕的状况

六、阿拉伯人对阿非利加的入侵和征服(647—709 A.D.)

(一)阿卜杜勒首次入侵和后续的胜利(647—665 A.D.)

(二)萨拉森人的发展状况和凯罗安的建立(665—689 A.D.)

(三)迦太基的攻占和阿非利加最后的征战(692—709 A.D.)

七、西班牙的攻略和哥特王国的覆灭(709—714 A.D.)

(一)阿拉伯人入侵西班牙的起因和当时的状况(709 A.D.)

(二)阿拉伯人的登陆行动和进军过程(710—711 A.D.)

(三)穆萨征服西班牙及失势被黜的本末(712—714 A.D.)

(四)西班牙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繁荣局面

八、伊斯兰教的信仰自由和祆教的没落消散

九、基督教在阿非利加的绝灭和宽容精神的兴起(749—1149 A.D.)

十、阿拉伯人建立庞大的哈里发帝国(718 A.D.)

译名表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10

目录

第五十二章 阿拉伯人两次围攻君士坦丁堡 进犯法兰西为“铁锤”查理击退 倭马亚和阿拔斯两个王朝的内战 阿拉伯的学术和知识 哈里发的奢侈豪华生活 对克里特、西西里和罗马的海上事业 哈里发帝国的分裂和式微 希腊诸帝的败北和胜利(668—1055 A.D.)

一、阿拉伯人第一次围攻君士坦丁堡及和约的签订(668—677 A.D.)

二、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和希腊火的运用(716—718 A.D.)

三、阿拉伯人进犯法兰西的远征和胜利(721—731 A.D.)

四、“铁锤”查理在普瓦提埃会战击败萨拉森人(732 A.D.)

五、阿拔斯王朝的建立和西班牙的反叛(746—755 A.D.)

六、哈里发的穷极奢华以及对社会的影响(750—960 A.D.)

七、阿拉伯人的知识、思想、科学和艺术(754—813 A.D.)

八、哈伦·拉希德对抗罗马帝国的战争(781—805 A.D.)

九、阿拉伯人占领克里特和西西里(823—878 A.D.)

十、萨拉森人入侵罗马和利奥四世的胜利(846—852 A.D.)

十一、穆塔辛和狄奥菲卢斯在阿摩里乌姆的战事(838 A.D.)

十二、阿拔斯王朝三大衰亡因素及造成的结局(841—936 A.D.)

十三、独立王朝相继崛起和哈里发的败亡(800—1055 A.D.)

十四、希腊人的反攻和两位皇帝在东方的征战(960—975 A.D.)

第五十三章 东罗马帝国在10世纪所面对的状况 疆域的扩张和缩减 财政和税收 君士坦丁堡的宫殿 头衔和职称 皇帝的尊荣和权势 希腊人、阿拉伯人和法兰克人的战术 拉丁语文的式微 希腊语文的研习曲高和寡(733—988 A.D.)

一、希腊帝国在10世纪时的一般状况和主要缺失

二、希腊帝国的疆域划分以及财富和人口

三、伯罗奔尼撒的社会和种族的动乱以及丝织品的生产

四、希腊帝国的岁入以及皇帝的盛大排场和奢侈生活

五、皇室的封号和头衔以及宫廷、政府和军队的职位

六、皇帝的尊荣和权势以及对使臣的接待

七、皇室与异族通婚的状况和几个主要案例(733—988 A.D.)

八、皇帝的专制权力和加冕典礼的效忠宣誓

九、希腊人、萨拉森人和法兰克人的军事力量

(一)希腊人的水师和对地中海的控制

(二)希腊人的军事特性和战术战法

(三)萨拉森人的军事特性和战术战法

(四)法兰克人和拉丁人的军事特性和战术战法

十、拉丁语文的式微和黑暗时代的来临

十一、希腊的知识和学术在东部帝国的复兴

十二、希腊文化衰退的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竞争

第五十四章 保罗教派的起源和教义 希腊诸帝迫害,引起亚美尼亚等地之反抗 在色雷斯生根成长 向帝国以西传播 对宗教改革发生极大的影响(650—1200 A.D.)

一、保罗教派的起源和教义以及与祆教和摩尼教的关系(650 A.D.)

二、希腊皇帝的迫害行动和保罗教派在亚美尼亚的反叛(845—880 A.D.)

三、保罗教派移植到色雷斯以及向意大利和法兰西的传播(750—1200 A.D.)

四、基督教宗教改革的发端、特质和后续影响

第五十五章 保加利亚人与匈牙利人的起源、迁移和定居 在东西两个帝国之内到处袭扰 俄罗斯君主政体 地理和贸易 俄罗斯人反抗希腊帝国的战争 蛮族的宗教皈依(640—1100 A.D.)

一、保加利亚人的迁徙和最早建立的王国(640—1017 A.D.)

二、土耳其人和匈牙利人的迁徙以及共同的先世(884—900 A.D.)

三、匈牙利人的建国和“捕鸟者”亨利的胜利(889—972 A.D.)

四、俄罗斯君主国的起源以及瓦兰吉亚人的事迹(839—862 A.D.)

五、俄罗斯人进犯君士坦丁堡的4次海上远征(815—1043 A.D.)

六、斯瓦托斯劳斯的统治及其战败的始末(955—973 A.D.)

七、俄罗斯人的皈依和基督教向北部地区的发展(800—1100 A.D.)

第五十六章 意大利的萨拉森人、法兰克人和希腊人 诺曼人开始侵袭及拓殖 阿普利亚公爵罗伯特·吉斯卡尔的作风和征战 其弟罗杰解救西西里 罗伯特对抗东罗马和西罗马的皇帝获胜 西西里国王罗杰进犯阿非利加和希腊 皇帝曼努埃尔一世 希腊人和诺曼人的战争 诺曼人的灭亡(840—1204 A.D.)

一、萨拉森人、法兰克人和希腊人在意大利的冲突(840—1017 A.D.)

二、诺曼人在意大利的兴起和在西西里的行动(1016—1043 A.D.)

三、诺曼人在阿普利亚的统治和利奥九世的远征(1046—1054 A.D.)

四、罗伯特·吉斯卡尔的家世、性格、抱负和成就(1020—1085 A.D.)

五、罗伯特之弟罗杰伯爵征服西西里(1060—1090 A.D.)

六、罗伯特入侵东部帝国和对都拉斯的围攻(1081 A.D.)

七、阿历克塞的进击和都拉斯会战所产生的后果(1081—1082 A.D.)

八、亨利三世的出兵以及罗伯特第二次远征和逝世(1081—1085 A.D.)

九、罗杰在西西里登基为王及对阿非利加和希腊的征战(1101—1154 A.D.)

十、曼努埃尔对意大利的绥靖及最后的和平(1155—1185 A.D.)

十一、威廉一世和二世的统治以及诺曼人的绝灭(1154—1204 A.D.)

第五十七章 塞尔柱土耳其人 起兵反叛印度征服者马哈茂德苏丹 托格鲁尔平定波斯保护哈里发 阿尔普·阿斯兰击败东罗马皇帝狄奥吉尼斯将其俘虏 马立克沙王的权力和功绩 夺取小亚细亚和叙利亚 耶路撒冷的情势及镇压 朝拜圣地(638—1152 A.D.)

一、土耳其苏丹马哈茂德的崛起和伟大的事功(997—1028 A.D.)

二、土耳其人的生活方式、迁移过程和征战行动(980—1038 A.D.)

三、塞尔柱王朝创始者托格鲁尔·贝格的性格与作风(1038—1152 A.D.)

四、阿尔普·阿斯兰的出兵以及与罗马帝国的冲突(1050—1072 A.D.)

五、罗马努斯四世的远征以及马拉兹克德会战(1068—1071 A.D.)

六、阿尔普·阿斯兰的胜利和最后的死亡(1071—1072 A.D.)

七、马立克建立繁荣的帝国和逝世后帝国分裂(1072—1092 A.D.)

八、索利曼据有小亚细亚以及塞尔柱人的罗姆王国(1074—1084 A.D.)

九、土耳其人占领耶路撒冷引起基督徒的十字军东征(638—1099 A.D.)

译名表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11

目录

第五十八章 第一次十字军的起源及兵力 拉丁君王的出身背景 进军君士坦丁堡 希腊皇帝阿历克塞的政策 法兰克人夺取尼斯、安条克和耶路撒冷 解救圣地 布永公爵戈弗雷在耶路撒冷即位为王 建立拉丁王国(1095—1369 A.D.)

一、十字军的起源与教皇乌尔班的宗教会议(1095A.D.)

二、十字军东征的正义原则、主要动机和后续影响

三、十字军的先期行动及所遭遇的苦难(1096A.D.)

四、主要领袖人物的出身、背景、性格和作为

五、中世纪欧洲骑士制度的滥觞和主要的内涵

六、第一次十字军向君士坦丁堡的进军(1096—1097A.D.)

七、阿历克塞对十字军的策略和处理方式(1097A.D.)

八、十字军的兵力数量和对尼斯的围攻(1097A.D.)

九、多里利乌姆会战及鲍德温建立埃德萨公国(1097—1151A.D.)

十、安条克的攻防及十字军所遭遇的艰困和灾难(1097—1098A.D.)

十一、圣矛的传奇事件以及对敌作战激起旺盛的士气(1098A.D.)

十二、法兰克人进军以及对耶路撒冷的围攻与征服(1098—1099A.D.)

十三、推选戈弗雷为耶路撒冷国王及统治的状况(1099—1187A.D.)

十四、《耶路撒冷条例》的颁布和法律体制的创立(1099—1369A.D.)

第五十九章 希腊帝国保存实力 第二次及第三次十字军的兵员数量、经过路线与进展情形 圣伯纳德 萨拉丁在埃及和叙利亚的统治 夺回耶路撒冷 海上十字军 英格兰的理查一世 教皇英诺森三世以及第四次和第五次十字军 皇帝腓特烈二世 法兰西路易九世以及最后两次十字军 拉丁王国的法兰克人被马穆鲁克驱离(1091—1517 A.D.)

一、希腊皇帝阿历克塞的策略运用与影响(1097—1118A.D.)

二、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的陆上行动和兵力状况(1147—1189A.D.)

三、希腊帝国的暗中掣肘以及与土耳其人的战事(1147—1189A.D.)

四、十字军的宗教狂热和圣伯纳德的倡导作为(1091—1153A.D.)

五、伊斯兰的反击与土耳其人征服埃及的行动(1127—1169A.D.)

六、萨拉丁的人品德行、统治风格和建立帝国(1171—1193A.D.)

七、第三次十字军的海上增援和对亚克的围攻(1188—1191A.D.)

八、英格兰的“狮心王”理查德在巴勒斯坦的作战(1191—1193A.D.)

九、英诺森三世发起第四次和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198—1216A.D.)

十、日耳曼皇帝腓特烈二世实践誓言获致的成就(1228—1243A.D.)

十一、法兰西国王圣路易的第六次和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70A.D.)

十二、马穆鲁克的掌权及驱逐拉丁王国的法兰克人(1250—1517A.D.)

第六十章 希腊人和拉丁人的宗教分裂 君士坦丁堡的情况 保加利亚人作乱 艾萨克·安吉卢斯被弟弟阿历克塞推翻 第四次十字军的起源 艾萨克之子与法兰西和威尼斯联盟 两国的海军远征君士坦丁堡 两次围攻最后被拉丁人夺取城市(697—1204 A.D.)

一、希腊人和拉丁人的民族仇恨和宗教分裂(857—1200A.D.)

二、艾萨克统治的恶行和被其弟篡权的本末(1185—1203A.D.)

三、发起第四次十字军获得法兰西贵族的支持(1198A.D.)

四、威尼斯的政治制度和对外贸易的状况(697—1200A.D.)

五、法兰西和威尼斯为十字军东征而结盟(1201—1202A.D.)

六、十字军帮助希腊皇子阿历克塞复位的协议(1202—1203A.D.)

七、君士坦丁堡第一次被拉丁人围攻和占领(1203A.D.)

八、艾萨克皇帝复位后无法履约所引起的纷争(1203A.D.)

九、穆尔佐菲乌斯的篡位及第二次的围攻作战(1204A.D.)

十、十字军洗劫君士坦丁堡及希腊人的悲惨命运(1204A.D.)

十一、拜占庭的青铜雕像和书籍文物遭到毁弃(1204A.D.)

第六十一章 帝国为法兰西和威尼斯瓜分 法兰德斯人和教廷派出五位拉丁皇帝 拉丁帝国的贫困和衰弱 希腊人光复君士坦丁堡十字军的后续状况 (1020—1261 A.D.)

一、鲍德温一世的推选和登基以及帝国之瓜分(1204A.D.)

二、尼斯、特拉布宗和伊庇鲁斯建立希腊政权(1204—1222A.D.)

三、保加利亚的战事及鲍德温的败北和死亡(1205A.D.)

四、亨利的临危用事与改变统治作风的始末(1206—1216A.D.)

五、科特尼的彼得与其子罗伯特的不幸下场(1217—1228A.D.)

六、约翰极其光荣的战绩及鲍德温二世的称帝(1228—1261A.D.)

七、希腊人大举进击驱逐拉丁人光复君士坦丁堡(1237—1261A.D.)

八、七次十字军东征产生的结果和对后世的影响

九、埃德萨、法兰西和英格兰的科特尼家族史(1020—1152A.D.)

第六十二章 尼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腊皇帝 帕拉罗古斯继位为帝 与教皇和拉丁教会的结盟以失败收场 设计反叛行动对付安茹的查理 西西里的叛变加泰兰人在亚细亚和希腊的战事 雅典的革命及当前的情况(1204—1456 A.D.)

一、希腊帝国在尼斯流亡政权的积极作为(1204—1259A.D.)

二、帕拉罗古斯的称帝与君士坦丁堡的光复(1260—1261A.D.)

三、约翰·拉斯卡里斯的被害和凶手的惩处(1261—1314A.D.)

四、米凯尔七世的统治和东西两个教会的联合(1259—1332A.D.)

五、安茹家族的查理据有那不勒斯和西西里(1266—1270A.D.)

六、希腊皇帝煽动西西里的叛变和查理的败北(1280—1282A.D.)

七、加泰兰人在希腊帝国的服务和从事的战争(1303—1307A.D.)

八、雅典的堕落和革命以及当前所面临的状况(1204—1456A.D.)

第六十三章 内战使得希腊帝国残破不堪 安德洛尼库斯二世、安德洛尼库斯三世及约翰·帕拉罗古斯的当政 坎塔库泽努斯的摄政、反叛、即位及废立 在佩拉建立热那亚殖民区 与帝国和君士坦丁堡市府之间的战事(1261—1391 A.D.)

一、安德洛尼库斯二世当政及迷信的时代(1282—1320A.D.)

二、安德洛尼库斯家族祖孙之间的三次内战(1320—1325A.D.)

三、安德洛尼库斯二世的退位及其孙的统治(1328—1341A.D.)

四、约翰五世的继位和坎塔库泽努斯的当政(1341—1391A.D.)

五、坎塔库泽努斯的摄政、反叛、即位和废立(1341—1355A.D.)

六、塔波山发射神秘的光芒引起宗教的争论(1341—1351A.D.)

七、热那亚的殖民和贸易及与希腊人的战事(1261—1352A.D.)

第六十四章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从中国到波兰的征战 君士坦丁堡和希腊人的避战 奥斯曼土耳其人源于比提尼亚 奥斯曼、乌尔汗、穆拉德一世及 巴耶塞特一世的统治和胜利 土耳其君主政体在亚洲和欧洲的奠基和发展 君士坦丁堡和希腊帝国的大祸临头(1206—1523 A.D.)

一、成吉思汗崛起的背景及法律和宗教的观点(1206—1227A.D.)

二、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从中国到波兰的征战(1210—1227A.D.)

三、蒙古大汗对宋、金以及邻国的用兵(1227—1279A.D.)

四、蒙古人西进攻略波斯、俄罗斯和欧洲诸国(1235—1258A.D.)

五、蒙古人的统一和分裂及被中国同化的过程(1227—1368A.D.)

六、希腊帝国和君士坦丁堡逃过蒙古人入侵(1240—1304A.D.)

七、奥斯曼的起源以及奥斯曼的入寇和统治(1240—1326A.D.)

八、乌尔汗征服比提尼亚和建立奥斯曼帝国(1310—1523A.D.)

九、穆拉德一世建立“新军”和对欧洲的战事(1360—1389A.D.)

十、巴耶塞特一世在欧亚两洲的进军和胜利(1389—1403A.D.)

十一、两位皇帝治下极其悲惨和衰弱的希腊帝国(1355—1425A.D.)

译名表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12

目录

第六十五章 帖木儿在撒马尔罕称帝 征服波斯、格鲁吉亚、鞑靼、俄罗斯、印度、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 在土耳其的战事 巴耶塞特战败被俘 帖木儿逝世 巴耶塞特诸子之间的内战 穆罕默德一世重建土耳其王朝 穆拉德二世围攻君士坦丁堡(1361—1451 A.D.)

一、帖木儿的出身家世、冒险事迹和建立权势(1361—1370 A.D.)

二、帖木儿对波斯、突厥斯坦和印度斯坦的征服(1370—1400 A.D.)

三、亚洲西部的征服行动和入侵奥斯曼帝国(1400—1401 A.D.)

四、安哥拉之战以及巴耶塞特的败北和被俘(1402 A.D.)

五、帖木儿用铁笼囚禁巴耶塞特的状况和说法(1402—1403 A.D.)

六、帖木儿的凯旋和最后逝世于出征中国的途中(1403—1405 A.D.)

七、帖木儿的行事风格、历史评价和及于后世的影响

八、巴耶塞特诸子的阋墙之争和奥斯曼帝国的统一(1403—1451 A.D.)

九、希腊帝国的状况和穆拉德围攻君士坦丁堡(1402—1448 A.D.)

十、奥斯曼帝国的世袭继承权以及新军的教育和训练

第六十六章 东方诸帝求助于教皇 约翰一世、曼纽尔、约翰二世访问西欧 在巴西尔会议的鼓舞下,经过费拉拉和佛罗伦萨两次会议获得结论,希腊教会和拉丁教会要合并 君士坦丁堡的文学和艺术 希腊流亡人士有助意大利发生文艺复兴 拉丁人的求知欲和竞争心(1339—1500 A.D.)

一、安德罗尼库斯三世遣使对教皇的游说和承诺(1339 A.D.)

二、希腊帝国两位皇帝与教皇的谈判和订约(1348—1355 A.D.)

三、希腊皇帝约翰·帕拉罗古斯及其子访问欧洲(1369—1402 A.D.)

四、希腊人在15世纪对欧洲各国的认识和描述(1400—1402 A.D.)

五、曼纽尔对拉丁人的冷淡态度和个人动机(1402—1437 A.D.)

六、拉丁教会的败坏和分裂及对希腊帝国的争取(1377—1437 A.D.)

七、东部皇帝参加大公会议的本末和尔后的影响(1437—1438 A.D.)

八、举行两次大公会议共同的结论是教会的联合(1438—1439 A.D.)

九、教皇尤金尼乌斯四世的胜利以及教会获得和平(1438—1440 A.D.)

十、希腊语在东部的运用以及与拉丁语的比较(1300—1453 A.D.)

十一、希腊文化在意大利的复兴过程和基础的奠定(1339—1415 A.D.)

十二、教皇贝萨里翁全力促进意大利的文艺复兴(1400—1500 A.D.)

十三、拉丁人在文艺方面的进步和古代学术的影响(1428—1492 A.D.)

第六十七章 希腊人和拉丁人的宗教分裂 穆拉德二世的治术和风格 匈牙利国王拉底斯劳斯的十字军运动 战败被杀 斯坎德贝格 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帕拉罗古斯(1421—1467 A.D.)

一、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的现况比较和宗教分裂(1440—1448 A.D.)

二、穆拉德二世的统治特色以及性格作风(1421—1451 A.D.)

三、尤金尼乌斯和拉底斯劳斯联合对抗土耳其人(1443 A.D.)

四、基督徒违反和平条约以及瓦尔纳会战的成败(1444 A.D.)

五、十字军运动的英雄人物朱利安和哈尼阿德斯(1444—1456 A.D.)

六、阿尔巴尼亚君王斯坎德贝格的家世、教育和反叛(1404—1467 A.D.)

七、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帕拉罗古斯(1448—1453 A.D.)

第六十八章 穆罕默德二世的文治武功和行事风格 君士坦丁堡在围城和攻击之后为土耳其人所夺取 君士坦丁·帕拉罗古斯战死 东罗马帝国灭亡 全欧震惊 穆罕默德二世的征战和崩殂(1451—1481A.D.)

一、穆罕默德二世的性格作风和统治状况(1451—1481 A.D.)

二、穆罕默德的敌对意图和修建要塞控制海峡(1451—1453 A.D.)

三、土耳其人进行围攻的准备和巨炮的铸造和试射(1452—1453 A.D.)

四、君士坦丁堡受到围攻的态势和双方的兵力(1453 A.D.)

五、希腊和拉丁两个教会联合的幻灭和宗教的狂热(1452 A.D.)

六、穆罕默德围攻君士坦丁堡及两军的攻防作战(1453 A.D.)

七、西部海上增援的胜利和穆罕默德的应对策略(1453 A.D.)

八、土耳其人发起全面攻击以及希腊皇帝的阵亡(1453 A.D.)

九、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及烧杀掳掠的状况(1453 A.D.)

十、穆罕默德二世的入城及希腊贵族豪门的行为(1453 A.D.)

十一、希腊王朝的绝灭及欧洲的悲伤和恐惧(1453—1481 A.D.)

第六十九章 12世纪以后罗马的状况 教皇对俗世的统治权 城市的暴动产生政治异端思想 恢复共和国的行动 元老院议员 自傲的罗马人 与附近城市之间的战事 剥夺教会选举教皇和出任的权利,迫使教皇到阿维尼翁避难 大赦年 罗马的贵族世系(1086—1500 A.D.)

一、12世纪罗马的革命以及与西部诸国的关系(800—1500 A.D.)

二、教皇在罗马的权威以及迷信行为的变化无常(1100—1500 A.D.)

三、格列高利七世及后续诸位教皇所面临的困境(1086—1305 A.D.)

四、政治异端阿诺德恢复共和国的作为和下场(1140—1155 A.D.)

五、重建元老院和卡皮托及随之而来的诸般举措(1144 A.D.)

六、勃兰卡勒翁和查理的崛起以及对尔后的影响(1252—1328 A.D.)

七、罗马人对日耳曼皇帝的谈话及所获得的反应(1144—1155 A.D.)

八、罗马与邻近城市的战争和意大利的分裂状况(1167—1234 A.D.)

九、教皇选举制度的建立及被迫离开罗马的始末(1179—1303 A.D.)

十、教廷迁往法兰西的阿维尼翁以及大赦年的实况(1300—1350 A.D.)

十一、罗马的贵族豪门及他们之间发生的世仇宿怨

第七十章 彼特拉克的性格和加冕 护民官里恩齐要恢复罗马的自主权和治理权 他的德行和缺失,被驱逐出境以及后来的死亡 教皇从阿维尼翁返回罗马 西欧的教会发生重大的分裂 拉丁教会的统一 罗马人为争自由做最后的奋斗 罗马法 终于成为教会国家(1304—1590 A.D.)

一、彼特拉克的性格及成为桂冠诗人在罗马加冕(1304—1374 A.D.)

二、护民官里恩齐的家世出身、行事风格和政治活动(1347 A.D.)

三、罗马共和国的自由繁荣以及对意大利的期许(1347 A.D.)

四、里恩齐的恶行、缺失和获得骑士位阶的盛大排场(1347 A.D.)

五、罗马贵族的畏惧和痛恨以及武力的反抗行动(1347 A.D.)

六、护民官里恩齐的没落、逃亡、囚禁、复位和死亡(1347—1354 A.D.)

七、教廷从阿维尼翁迁回罗马的行动及产生的后果(1355—1378 A.D.)

八、西部的宗教分裂、联合谈判以及大公会议(1378—1418 A.D.)

九、罗马的成文法和政府以及内部的叛乱和骚动(1453 A.D.)

十、教皇获得罗马的绝对统治权和教会政府的建立(1500—1590 A.D.)

第七十一章 罗马的废墟在15世纪时的景观 衰败和残破的四点理由 以圆形竞技场为例 城市的重建 本书的结论(1332—1430 A.D.)

一、波吉乌斯在15世纪对罗马的描述(1430 A.D.)

二、罗马残破和衰败最主要的4个因素

三、圆形竞技场经历的沧桑与保存的状况(1332 A.D.)

四、历史的回顾及罗马城的重建和修饰(1420 A.D.)

最后的结论

译名表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图册

目录

导读

一、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生平

二、吉本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经过及背景

三、《罗马帝国衰亡史》内容概要及评述

四、延伸阅读和补充资料

五、结语

译者说明

累计评论(63条) 54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