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贸易隐含碳理论,《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解释了我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碳不平等的成因。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拓展进行省级碳排放量的核算,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活方式分析进行微观家庭碳足迹核算,获得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回答了“我国是否存在碳排放不平等与碳转移不平衡的现象?”“碳排放是由哪些因素所驱动的,哪些因素将导致碳不平等程度加剧?”“生产侧碳排放不平等为何会反弹,是否由命令-控制型或市场型减排政策引起?”等三个问题。提出了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压力,调节各省份碳排放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降低居民碳足迹不平等程度,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实现有效减排并降低碳泄露的政策建议。
前 言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挑战,但同时也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绿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机遇。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对全球碳达峰与碳中和具有关键作用,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探索到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战略路径,无论对于整个世界还是对于中国自身而言,均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设想。如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未来用4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两步走”战略设想,制定了明确的绿色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未来40年实现“两步走”的战略设想,是对“三步走”战略设想的继承与创新。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将成为改革创新的升级版,通过绿色改革与绿色创新,加速发展绿色生产力,尤其是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绿色服务等,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绿色资源、能源等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通过绿色产品和服务、绿色市场交易、绿色价格、绿色技术等“无形之手”,与政府绿色规划、绿色政策、绿色规则、绿色标准的“有形之手”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创造绿色投资优势、绿色创新优势、绿色消费优势、绿色产业优势、绿色能源优势、绿色就业优势等,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提前实现碳排放达峰,进而加快全国实现碳排放达峰。我们相信,通过八个五年规划,我们能够如期实现中国绿色改革、绿色创新的“两步走”战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绿色转型。
本书为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李萌的博士论文。自2017年年初她便开始筹划从碳排放的角度分析我国区域之间的协调与发展问题,经过两年的梳理、计算、分析、写作,于2019年3月完成本书的主要工作。随后又经过数次修改,呈现目前的书稿。这本书在当前气候变化应对的主题与背景下,基于贸易隐含碳的视角来测算我国碳排放足迹以及碳转移量,刻画我国区域间不平衡的碳排放与减排压力,并分析了强制减排目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不同减排政策的有效性,以及碳泄露等影响。本书契合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希望这本书能够为理解我国低碳背景下的区域治理、协调发展、有序达峰提供新知。
胡鞍钢
2022年9月于清华园
短评(6)
长评(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