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一八九二年生於柏林的德籍猶太人,被漢娜.鄂蘭譽為是「歐洲*後一位知識分子」。
他的文字,無論置於哪個時代都歷久彌新,而其身為哲學家、文學、藝術評論家、左派思想家和譯者的多重身分,更讓他的作品被各個令頁域奉為經典。本書分為「美學理論」、「語言和歷史哲學」與「文學評論」三部,收錄班雅明代表性的十篇作品,像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攝影小史〉、〈巴黎,一座十九世紀的都城〉、〈譯者的任務〉、〈說故事的人〉等,讓讀者得以從各個面向理解其思想理路,一窺二十世紀*偉大的文學心靈。
-----------------------------------------------------------------------------------------------------
重磅推薦
作者介紹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班雅明從高中時期便十分關注社會議題,屢屢在雜誌上發表文章,之後陸續就讀弗萊堡大學、柏林洪堡德大學、慕尼黑大學、瑞士伯恩大學,更屢次前往巴黎遊歷,一九一九年於伯恩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便帶著妻小回到柏林,度過了人生*安逸的一段時光。
一九二五年,班雅明爭取法蘭克福大學的教職未果,便開始定期在《法蘭克福日報》(Frankfurter Zeitung)及《文學世界》(Die literarische Welt)發表文章,優渥的稿酬讓愛好旅行的他得以四處遊歷,足跡遍及法國、西班牙、義大利、挪威,一度甚至遠至莫斯科。
班雅明在法蘭克福結識了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從此成為摯友。二戰前夕,阿多諾建議流亡法國的班雅明一道移民美國,但他認為「人們在歐洲必須捍衛一些立場」,執意留在歐洲,並開始四處流亡的生活。之後,他在巴黎遇見之前便相識卻未深交的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並結為至交,*後更將部分手稿託付給鄂蘭。
一九四○年,德軍佔令頁巴黎,班雅明逃往西班牙,入境時遭到刁難。絕望之餘,班雅明吞下嗎啡自殺,留下的紙條寫道:「這種情況是在告訴我,我已無處可逃,所以只能選擇結束。在這個庇里牛斯山的小村落裡,沒有人認識我,而我的生命即將在這裡劃上句點。」
班雅明部分的手稿*後由鄂蘭帶往美國,交給已遷往紐約的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阿多諾在一九五○年代中期開始編纂並出版班雅明的文集與書信集,才使原本默默無名的他聲名大噪,鄂蘭則在一九六八年將班雅明的幾篇經典作品集結成英文文集出版,直至過世前,鄂蘭都仍在為班雅明編纂第二本英文文集。
譯者簡介
莊仲黎
相關著作:《榮格論心理類型》
美學理論
語言和歷史哲學
文學評論
附錄
短评()
长评()